有機種植是一種農業生產模式,是以尊重大自然環境的方法進行種植,期求在耕作過程中能夠與環境、生物和諧共處。有機生產者會避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肥料、化學農藥及牲口藥物。因為這些化學用料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,不但污染水源,還會毒害各種生物,長久更會破壞土壤,使農地不再適合耕種。
進行有機種植的農友,他們著重保育泥土及農場環境,使農地能夠持續使用,他們亦嘗試平衡有益有害的生物,減少使用外來物料,循環使用農地內的資源,以農業、生物或機械的方法,取代人工合成的物質以進行農耕活動。
有機轉型區集中於新界北,包括吳家村、大江埔、坪輋及逢吉鄉,為方便支援農友,有機種植社群辦公室成立於元朗逢吉鄉,隨著有機農友數量增加,辦公室亦擴張遷往林村現址,以配合發展需要。
不少化學農藥都有致癌的危險,長期接觸亦會影響神經系統,而有機種植不會使用任何化學合成的農藥,因此避免了這些不良影響。除此之外,有機生產亦禁止一切基因改造生物及其衍生生物,保障食物安全。
常規農業生產雖然價格平宜,但其對環境的損害,往往要社會花費額外的成本監管其運作,處理污染的水源,改善被破壞的環境以及處理化學農藥所引致的疾病。這些成本最終都需要社會成員共同負擔。
現時本地進行有機耕作大部份是獨立的農戶,由於有機耕作所需的人力及時間比常規耕作多,他們能夠持續經營全賴我們購買支持。
常規農田餘下的化學肥料及農藥,最終會流入河流污染水源,影響河流生態,不但毒殺水中的生物,人們進食這些受污染的食物,對健康亦會構成威脅。
常規耕作過程會令土壤結構鬆散,泥土不能保留水份以至水土流失。有機耕作則著重土壤的保育,施用有機堆肥更可以保持泥土黏性,改善土質。
有機種植盡力平衡農田的各種生物,維持生物多樣性,希望能做到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。
本港自八十年代出現第一個有機農場,發展至今,數量已上升至120多個,當中包括教育及優閒性的農場,亦有種植自給的,而取得認證及活躍出產的有60多個,主要分佈於元朗錦田和新界北區等地,他們主要屬於以下菜區:
1. 逢吉鄉 2. 大江埔 |
3. 吳家村 4. 坪輋 |
以上四個有機種植社群是漁農自然護理署於2000年推廣有機耕作時成立的試驗菜區。由於市場的接受程度日增,更加多的農場轉型有機耕作,使荒田得到復耕。直至2007年初,全港的生產出菜的有機農場分佈如下:
隨著大眾逐漸關注食物安全,市面上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有機食品,要分辨蔬菜是否有機先要認識有機標籤以及銷售地點。
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發出的標籤:
農墟
有機菜站
- 有機產品
以上兩款皆為有機產品
- 有機產品(轉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