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Relative LinksCart
  • 關於我們
  • 最新消息
  • 導賞活動
  • 義工加入
  • 有機產品
  • 有機簡介
  • 社群網絡
  • 聯絡我們
  • 資料下載
消息速遞 農業資訊
CGG Banner
 上一頁最新消息 | 《在地說農》之八:農業與天災

《在地說農》之八:農業與天災

2018年09月20日

圖:棚內種植的穩定性較高。但遇上特大風災,種植棚也有機會導致農夫承受更大損失。

「山竹」來臨,沒有其他時候比現在更適合談這題目了。
每次天災過後,總有傳媒訪問農夫損失了多少。這問題看似簡單,其實並不易答;有時甚至出現「膽子有多大,損失有多高」的鬧劇。
舉個例子,如果一個有機農夫打風之後說:「我這塊地種晒白菜,收埋都有300斤。現在打風全部都報銷了!一斤有機白菜可以賣成$40。淨係呢塊地,我已經無咗萬幾蚊啦!」這推論看似合理,你能看到當中盲點嗎?
天災損失不能單看市價,也要考慮下列幾個因素:
 能種到300斤白菜,不代表能夠全部順利賣出,更不能以自己的「預期價」來計算損失;
 夏季種葉菜,風險本來就較高。即使沒有颱風,收成也可能收暴雨、水浸等影響;
 打風時,損失的農作物大多未達收成階段(否則農夫會趕在打風前收採),因此時間的損失值不會是100%。
能夠因應現實情況作出調節,申報的損失值才能貼近事實。不過,這環節很難完全與利益衝突脫勾,別說農夫,就算是漁護署官員在評估損失時,為免得罪農夫,有時也會「手鬆一點」。
其實,各項天災之中,颱風已經算有相對客觀的標準,至少風災的「災情」是較容易目測衝量的。換上旱災或水災,究竟要多少天不下雨才算「旱災」?一天下了多少毫米雨量才算是「水災」?這些往往更難取得社會共識。
在天災時,政府為農民扶上一把,屬應有之義。但農夫自己也要自強不息,別老是想辦法「攞到盡」。曾聽到有農夫要求,想政府為雀鳥吃菜的損失也作出賠償,這就未免過火了。(直接賠償不可取,但政府可想辦法支援農民的防鳥害工作)
颱風造成多大損失,除了看颱風本身的破壞力,也要看打風時間。一般來說,9月颱風造成的損失,會較8月颱風大得多,因為農夫9月時已經在田上種了不少秋播作物,秋颱隨時導致首批的秋播的菜苗報銷,延遲作物收成的日子。相對來說,8月算是農場青黃不接的時間,田上農產較少,損失也相對輕微。
為了減少惡劣天氣影響,許多農夫會在農場建設雨水棚。但諷刺的是,這些棚一般情況下的確能穩定作物生產,減少損耗;但在特大颱風時,卻可能導致更大損失。農產損失的金額往往介乎數千至三數萬元不等;但雨天棚被颱風吹爛了,單單一個棚的維修金額隨時已達數萬元,要在硬件建設與自然災害之間取得平衡點,其實一點也不容易。在全球暖化、極端氣候的大環境下,本土農業種植策略應該如何定位,會是未來的重要挑戰。
近年坊間對農業天災賠償的態度,有兩極化排斥現象,這其實並不健康。盲目支持農民賠償「越多越好」,是業界的民粹主義;反過來沒跟據的當「農夫是騙子」,則是離譜失實的侮辱。做人也好,務農也好,始終要不亢不卑,才屬正道。

葉子林 (2018). 《在地說農》之八:農業與天災. In Inmediahk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inmediahk.net/node/1059483

 上一頁最新消息 | 《在地說農》之八:農業與天災